
官媒《经济日报》近日发表评论称:中国经济不能、也不会再走依赖投资刺激增长的老路,而是要将投资重点聚焦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,坚持精准有效的投资导向。
官方的《经济日报》于11月18日发表题为《稳投资不走“强刺激”老路》的评论。文章指出:今年以来中国投资增速连续放缓,市场对此存在两方面担忧。一方面是投资表现若持续疲弱,或将导致经济增长动力失衡。另一方面是投资边际效益正在逐渐减弱,扩投资举措如果不断加码,会不会重走以前投资强刺激的老路,甚至导致新一轮产能过剩。
官媒近期对于当下经济的表态,既说出了实情,目下的经济的确是在放缓,至少没有宣传中那么好;同时也给出了官方的态度,投资拉动的强刺激已经无法产生社会效益,这条路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中国经济。
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:今年前10个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.9%,增速较前三季回落0.2个百分点。在投资三大主要领域中,只有制造业投资将前九个月6.2%的增速维持到了10月。基础设施投资在前10个月同比增长5.9%,比前三季回落0.3个百分点;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.3%,降幅较前三季扩大0.2个百分点,成为拖累投资增长的主因。
此时,面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、房地产萎靡、出口下滑、内需不振的局面,重启投资拉动经济,推出”大基建“计划的声音似乎听起来合情、合理、也符合某些人的心声。毕竟,投资拉动经济这条路在过去屡试不爽,很多人靠着政府的大基建而发家致富。这一次,他们还希望能够分到最后一杯羹。
最近,政策面连续出台了不少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政策,一万亿的特别国债也是主要投放到基建领域。更别说传闻中的“一万亿”政策性贷款,这是直接投放到大城市的“棚改”计划中。似乎,大基建的序幕有马上就要拉开的幻觉……
但是官媒指出:长期来看,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,投资增速不可能再一路“高歌猛进”;但增速放缓并不意味潜力已经充分释放,稳投资既有必要也有条件。稳投资不是单纯为了推高投资增速,而是通过将投资的重点聚焦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,坚持精准有效的投资导向,加快补短板强弱项,支持新型基础设施、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、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。
简而言之一句话:投资还是要做的,但是大基建是不能指望的。房地产市场只是需要稳定的一方面,水利、交通这是需要补短板的方面。除此以外,不会再有大的资金投放到基建领域。
官媒的这次表态,说明官方还是看得很明白……
中国经济如果继续依靠投资拉动,除了进一步推高政府债务,增加财政还本付息的难度,投资所带来的整个社会收益率,其实已经低得可怜。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,全国还有多少路可以修、应该修,全国还有多少人没有房住,多少楼盘需要开发、到处空置的工业园,唯一带来的后果就是高企的地方政府债务。投资拉动经济,对于中国的经济长远发展只能饮鸩止渴。
中国经济的未来出路在哪里,其实在APEC会议期间已经给了答案。中国鼓励外资在中国投资电动车、新能源等高增长领域,这是官方对未来投资方向的期待。政府会加大在数码经济、绿色能源与核心技术方向的投资,让这些行业取代房地产和传统基建成为新的增长引擎。
所以,大基建的狂欢,这一次是指望不上了。以后,也指望不上了。中国经济的未来,只会是在内需、高端制造业、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领域找出路了。
